系统公告

2015-11-23家谱文化的断代危机 谁能力挽狂澜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我们的祖先是谁?从哪里来?”一直生活在城市的“90后”李靖华在壬辰年黄帝拜祖大典做志愿者时,无意间得知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当他找爷爷要家谱查看时,却被告知因老屋漏水家谱损坏了……无疑,这一消息给了刚刚对家谱产生兴趣的李靖华是个巨大的打击,传统的纸质家谱易于遭到破坏已经成了当下修谱不可避免的问题。若能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实现网上修谱,永不担心会遭到损坏和丢失该多好,李靖华如是想。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李靖华所遭遇的家谱缺失现象并非个例。时至今日,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家谱文化现状令人堪忧。

 

  纸质家谱易损坏、易流失,上谱繁琐不便更新,视若珍宝的家谱数量有限、难以分享……在近日于河南南阳举办的“姓氏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姓氏专家、学者道出了传统家谱的缺陷和不足,年轻一代“只欣赏不参与”的态度,更导致家谱面临断代危机。传统家谱的编修过程,耗时耗力,现代年轻一代很少能像老一辈人耐下性子编纂家谱,所以网络家谱跃然屏幕。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表示,目前中国农村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就是宗亲联谊、编家谱续家谱,但仅仅是一些老年人在做。由于其人生阅历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状况,急需行家和专家予以指导。而若能将年富力强、有丰富学时和文化水平的年轻一辈加入修谱大军,则能为家谱文化注入强大的新型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适应时下年轻一辈的数字化家谱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长期致力于姓氏文化研究的河南省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认为,一方面,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等历史原因造成家谱难以古今 “接轨”,这也是许多姓氏共有的困惑;另一方面,“年长者有心无力,年轻者有力无心”,家谱往往是靠一个家族或一个人去做,局限性非常大。

 

  “令人担忧的是,时下一些年轻人家训族规概念模糊,一些家谱随着老人的逝世而无人续谱。”固解决传承家谱文化精神的问题,势在必行。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内地一家专门从事家谱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也直言,时下亲戚间的家族来往的频繁度较低,父母兄弟之间的互动减少,无形中人们的亲情、家谱文化意识便淡化了。

 

  事实上,承前启后的家谱可以使整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陈学文建议,解决上述瓶颈应当不拘形式,广邀专家、学者参与家谱编修工作。

 

  据专家考证,中国百家姓中有97个姓氏均与河南有关,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的祖地寻根活动日益频繁,但由于历史久远、人口迁移、文献记载的矛盾抵牾等多种原因,部分姓氏起源地还存在争议,使海内外许多姓氏宗亲到祖地寻根时出现认知的混乱。“故而有谱可查,有祠可拜变得至关重要。”林宪斋说。

 

  不过,针对当下民间编修家谱问题,郑州大学研究员赵长海认为,编修家谱不要迷信古人,不要迷信文献。仍要从脚下踏实出发,做到脚踏实地。同时在认清这个“青黄不接”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改革也是非常急迫的事情,为了吸收更加年轻的血液,网上家谱的编修成为时下修谱者不二的选择。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