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类家谱网站一个个冒出来,华夏宗谱网、怀恩家谱网、家谱网、中国家谱网、百姓家谱……网上修家谱正文火慢热。借助网络技术,以前30年乃至50年才重修一次的家谱,如今可以随时更新,不少年轻网民饶有兴趣地上网寻根。
不过,仔细看看这些网站,大多数新建的家谱平均只有三代七人,曾祖往上几乎都已“失
传”;而国外的一份网上家谱往往“拥挤”着上百人。据一项针对25岁到35岁年轻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名字”的受访者只有 50.37%,而“知道自己祖父做什么工作”的仅44.2%。对此,一位历史学家说,网上修家谱引起年轻人关注是件好事,相信能促使他们更多了解自己的长
辈、家族传统和族系根源。
网上创建“家族树”
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一方面,从前
的家谱文献大多仍处于“压箱底”状态;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家谱很陌生甚至一无所知。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上海图书馆,在1996年底开设了 全国首个家谱阅览室,将馆藏的近2万种、20余万册、共计365个姓氏的家谱资料免费对外开放。截至目前,这个阅览室已接待10万余人,不过前往寻根问祖 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家谱这种古老的文化标志物搬上网络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家谱网是全球知
名的家族网——祖先网的成员之一,总部设在美国,目前在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瑞典设有网站。截至今年3月11日,全球逾 850万名用户在祖先网上建了960多万棵“家族树”,涉及人名逾9.3亿个,用户上传的照片超过1600万张。家谱网虽然去年11月份才开张,但每天的 访问人数已超过10万;其中,上海的访问和注册人数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北京。
“家族树”与中国传统的家族氏系表异曲同工,只是趣味性地用一棵分枝长叶的树对应家
族的脉络关系,每个人都是一根树枝上的一片树叶。用户可将家族的谱系、家族故事等上传到网,既可是文字,也可是照片。“树”上不管有多少人,每个人都拥有
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身处全球各地的家庭成员都可登录网站随时翻查、添加、更新家族故事,相互之间还能在线互动沟通。“家族树”建起来后,电脑系统会根据
输入的数据(生日或出生地等),发现不同家族的“交点人物”,提醒他们彼此可能有亲戚关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加拿大歌星席琳•迪翁被证实和美国歌星麦当
娜拥有同一祖先;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被发现拥有爱尔兰和德国等血统。
在英国,在线谱写家族关系网络Kindo上,几十个国家的网民以13种语言修着家谱。
攀附名人认“祖宗”
但据统计,国内网民创建的“家族树”,平均每棵只有7个人——“爷爷奶奶、外公外 婆、爸爸妈妈、我”。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分九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也就是说,在网络家谱上,大多数家庭自
曾祖往上几已“失传”。家谱网市场总监马越说,“家族树”长大需要一个过程。在国外,平均每棵“家族树”上有100人,因为那里的家谱网站经过20来年, 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国内,虽然目前还没法让“家族树”纵向快速生长,但可以引导横向延展。比如,在目前7个人的基础上可以增添叔叔、姑姑和一些远房亲 戚等,再加上他们的孩子。亲情互动、记录传承是开设家谱网站的目的。
国内家谱网站自身的难题,是尚未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国外这类网站通过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比如人口普查材料、移民记录、个人信息等,向用户收取一定费用,利润不错。但这对习惯免费的中国网络用户似乎行不通,使得不少国外知名家谱网站进入中国后“水土不服”。
“真是证据确凿,和历史名人或帝王续上了家谱,也算认祖归宗,是件好事。但若根本沾
不上一点边却生拉硬扯地说自己是某人的后代,则无异于骂人。”安徽大学教授赵华富说,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为绩溪旺川曹氏撰 写的谱序中发问:“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老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