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谱。当下,一些人已悄然兴起重修家谱的热潮。然而,让家谱回归到中国家庭,却存在诸多困难。即便如此,一些有心追根溯源的国人,还是开始了他们艰难的修谱之路
随着金庸作品《新天龙八部》的又一次热播,网友们对金庸的家谱深入挖掘后发现,原来徐志摩、钱学森、琼瑶等人皆是金庸家族中的英才。
不管这份网友津津乐道的家谱是否“靠谱”,当下,在一些人中已悄然兴起了重修家谱的热潮。
家谱,也被称为“族谱”,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在我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明清时修谱盛行。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
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家谱文化的中华大族谱协会的林枫(化名)认为,“这正是盛世修谱的表现”。
然而,重修家谱却并不容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的家谱被定义为“四旧”而被付之一炬,如今,家谱资料十分珍贵。
寻找祖先
如果一个家庭内部出现一位高官、富商,他们更愿意将个人的辉煌写成传记,记录在家谱中
今年43岁的姜宁(化名)在西安市的一家高校就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开始研究家谱,千方百计地打听有关姜氏家谱的消息。
“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在一次瘟疫中,爷爷奶奶和姑姑相继离去,全家仅有父亲一人活了下来。但父亲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更不知道自己的上一辈在哪里生活。”姜宁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直到我有了孩子后才意识到,根断了,找不到了。”
“就是那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他说。
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执行会长、秘书长魏怀习看来,家谱、方志与正史堪称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但其中,最基础的仍是家谱。
让网民赵勇(化名)重修族谱的原因,是因为儿子的一句话,“爸爸,我爷爷的爷爷叫什么?”
“其他的胡编乱造应付一下也就罢了,先祖的名讳事关重大,可又能到哪里去查?”赵勇说。
在探究中,赵勇感到,自己身边似乎好多人都在寻亲建谱。“不少年过半百的人,都希望能重修家谱,他们有一种给自己和后人有所交代的感觉。”
“年龄偏大,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男士,他们更愿意修缮家谱。”林枫称。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如果一个家庭内部出现一位高官、富商,他们更愿意将个人的辉煌写成传记,记录在家谱中。
“现在少有年轻人对修家谱感兴趣。”北京市一号称可提供修家谱服务的书店负责人坦言,“我们的客源都是70岁到95岁的老年人。”
让林枫感触颇深的是,长江以南与长江以北对家谱的感受似乎有微妙的差异。
“长江以南对家族文化很重视。比如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等地。但在长江以北,最近几年重修家谱才开始盛行,而规模和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如江南。”林枫说,从家族文化的传承看来,江南与江北的差距,起码十年。
“譬如金庸(查良镛)的家族、安徽合肥李鸿章的家族,在这些名人的姓氏中,他们的后代对家谱尤为看重。”林枫认为。
修谱机构不下百家
曾有一个委托修谱机构的家族告诉林枫,直到复印完成后,他们才发现家谱中的人名错误,最后不得不在家谱末尾加勘误表
修编家谱,一般来说由族中最有权威的人来主持编撰。在庞大的家族中,还需要成立编写家谱的委员会。
因此,家族内部为修谱筹措资金后,随即开始的工作,就是将每一代人的姓名,按照血缘关系,画出世袭表。
家谱的内容包括追本溯源,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家族的繁衍、迁徙。因此,工作量异常繁重。
“我接触到的家族,最短的修谱时间尚需一年。”林枫举例说,“比如,查族谱理顺祖先的渊源,查书信、探访亲友听回忆,编写家族年度大事记,给重要的人物编写小传等。”
据媒体报道,一位苏州秦姓老人,历经20余年,最终才得以将秦氏族谱重修完成。
在林枫看来,重修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套好的家谱,不仅需要画出世袭表,更要反映出这一家族的人口繁衍、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等诸多信息。名人传记、墓志铭以及祖坟的分布在家谱中,都需要被记载。
于是,在家谱文化回归的浪潮中,一类接受委托、帮助对方修缮家谱的机构应运而生。魏怀习称,据他了解,此类机构全国早已不下百余家。
“不少希望避免(修谱所筹)金钱猜忌、图省事的家族,会全权委托给此类机构。”林枫说,“但这类机构按天收费的价格,让一般家庭消费不起。”
魏怀习经营了一家修谱机构。他发现,更多的家族仅仅愿意在此寻求专业的指点。
“老家谱中,都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引经据典,涉及中医、风水学、科举制度等,现代人能读懂家谱的越来越少了。”魏怀习发现。
“外人很难深入了解家族内的文化和故事,但这些却是一本家谱的精华。”林枫说。
但林枫却对修谱机构并不看好,“曾有一个委托修谱机构的家族告诉我,直到复印完成后,他们才发现家谱中的人名错误,最后不得不在家谱末尾加勘误表。不是本家族的成员,很多内容不方便验证”。
重修家谱之艰
家族原谱遗失后,赵勇寻遍故乡村庄中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家族的故事。但在他新修的家谱中,仅仅向上追溯了四代人
即便是家族亲历亲为,重修家谱依然困难重重。
“画出世袭表后,最困难的工作是寻找原谱,在原谱的基础上续修家谱。”魏怀习认为。
“原本有很清楚的记载,但后来家谱被毁了,大家就都说不“清楚了。家谱毁得比较厉害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然后是‘土改’,到了‘文革’,则被彻底毁掉。”《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曾表示。
有资料显示,2007年,乒乓球名将孔令辉与父亲孔祥智刚刚被收入正在续编的《孔子世家谱》。此前,由于孔祥智的家谱在“文革”中被毁,直至2007年,他与儿子才得以登上孔氏家谱。
赵勇却远没有这样幸运。家族原谱遗失后,他寻遍故乡村庄中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家族的故事。但在他新修的家谱中,仅仅向上追溯了四代人。
“再老的,谁也记不得了。”赵勇称。
林枫称,如他一般,寻不到原谱,最终只好另修新谱者,为数不少。
魏怀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今,上海市图书馆收录各地家谱30万部以上,国家图书馆也有收藏,重修家谱的家族可以借阅参考。
他同时透露,事实上,在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数量远超过国内两大图书馆。
“中国大多数家谱都在国外。”魏怀习遗憾地说。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要求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2009年,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的《中国家谱总目》也终于问世。
如今,让不少专业人士忧心忡忡的是,专业修谱人员的短缺。
“很多家谱都是几个退休干部、教师热心自力而为,修出来的家谱族谱错漏甚多,所以(要)继续培养专业人才。”上述家谱书店的负责人称。
林枫则称,正因为如此,现实中90%以上修谱机构的业务仅仅为复印、排版族谱。
而让魏怀习庆幸的是,在他的修谱机构中,虽然鲜少有员工能够阅读古文,但有科研机构的研究员作为顾问,人才的问题勉强能解决。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