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家谱自产生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家谱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分为贵族、士族、平民三个时期。其作用分别叙述如下:
自三代至秦汉,当时被称为世本的家谱,记录着自皇帝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或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内容。古人说:“周官小史之职,掌帮国之志,辩世系,别昭穆,说者谓志若春秋”。说明当时官方有专职之人,负责编辑此类书籍,而贫民无法问津,只有贵族之资格才能编入家谱。其时之谱仅作贵族(家族)之历史文档,故谓之贵族期。
魏晋时,门阀制度盛行,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即把人在社会之地位分为九等。其分法是上品:上、中、下,中品:上、中、下,下品:上、中、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正是其时也。这时之家谱在官方称为簿籍,在士族称为牒系,当时“官之选举必由簿籍、家之婚姻必由牒系”。即当时选官品人、婚姻嫁娶,士族出仕皆依家谱为据,因为家谱对人们在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档次有着如此重大作用,于是修谱之风盛行。唐时太宗贞观年间敕旨编修《氏族志》,唐元和间林宝撰《姓纂》等。可见当时由官方设“谱局置郎令以掌之”的修谱方式,逐渐流行到民间,以至普及各个家族。此阶段之谱称为士族期。
家谱自宋朝起进入平民期。延续至今,其作用不可尽述。在社会方面,家谱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史工作者,家谱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氏族学、人物传记以及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在个人方面又是每个公民身份证明之一。如有些族规有载,某人若不遵守法纪、为非作歹者,击鼓鸣公,革出族外,不准入谱。可见家谱无论在社会在个人都起着重要作用。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