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7-13家谱教化的特点与启示

来源: 来安县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王有英
 

我国传统的家谱教化体系完整、方法独到、效果明显,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总结家谱教化的经验和特点,对于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家谱教化的特点

  家谱在施加教化影响的过程中,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都具有独到之处,分述如下:

  1.德育为先,方法灵活多样

  朱熹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唯有“德”才是立身、行事、发家、定国的根本。正因为此,对族人的道德教育一直是家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自然成为纂修家谱的主要目的之一。虞伯生撰《胡氏族谱序》中说:“修谱,立族之大本;修身,立天下之大本。谱不修无以绍其先;身不修宁不辱于其先乎”,将修谱与修身并列而提,强调家谱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离开具体的生活,泛泛而谈,是很难深入于心、并见之于行的。而家谱中的德育内容则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与更好地满足需求的经验总结,在具体的教化过程中,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采用了多种方法,有时是各种方法的综合的、灵活的运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训诫者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正人先正己”,言传身教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不少家庭仍然保持着优良传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如:对长辈关照食寝、恭敬礼让、送茶递水、勤于问候,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帮困济贫等等。种种生活细节的反复示范,无形中强化了子女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其次,注重宣传、树立榜样,以激励与导引族人进行道德修养。“……凡名位、乡贤、贞节、隐逸、方术、遗英之类,咸特书以表之,而盛事有记,迁徙有考,祠祭有志”①。家谱中的序、传奇、传记、碑刻、名人赞等,记叙了大量族中历代杰出人物的事迹,或忠、或孝、或勇、或智、或贤、或善、或贞、或烈,鲜活、生动、可信,为子孙后代奉为偶像或是神灵,迎入祠堂享受祭祀。

  第三,奖善惩恶,加强道德教育。有些家族常常采取一些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激励或警戒族人弃恶从善。“每当祀期,各户公会於祠堂,细查族中有大节孝者,公呈报上得蒙旌奖,次於行谊端,各方并应试高拔有善可采者,公书其人之贤,每当祭时多给胙肉一斤,以表其行。如所行不端,有败风俗,先在祠堂严加责戒,以侯其改过;如仍踏前非,送人公庭治罪;如五服之内隐而不报者,亦同罪。将见善有以劝,不善有以惩,人皆乐於向善,自无不善之行矣”

  2.强调家教,以之为主要教育形式。

  《朱氏族谱》指出:“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下降祥,子孙吉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认为两者方法相似,道理相通,家政修明的方法可以用于治理国家,让国家政通人和。因而,很多家族一直重视家教,并强调父母和家中长者在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要求他们严加管教子弟:“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②。并指出父母兄长履行教育职责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与家族的荣辱。如《刘氏族谱》中“训子孙”家规中提到:“子弟之贤不肖,门户之盛衰,因之父兄之教与否”③。

  为了强化这种责任,对于疏于教育职责的人,或是受教后仍然言行不检者,许多家谱都记载了宗族制定的惩罚性措施。如无锡《郑氏族谱》规定:“族中教子不严,习于败类者,宗祠戒谕,使严督其子改过自新;有自父兄检束而游荡无赖者,宗祠责治,公议其执一业,而专托近支长辈督率之”。

  族谱里还明确地记载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为家庭提供了教育的范本,如张氏宗族的《张化孙家规》:“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成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这些内容涉及到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道德与法纪训导,也有生活知识与技能教育;既包括个体内在的身心修养,也包括自我与外界的关系相处。

  但现实生活中,家里的父母长辈往往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随意性与偶然性。要想把这些内容与经验较好地教授给子女晚辈,以引导与规范他们的言行,让他们的言行达到社会的需求,则需要讲究些方法与策略。对此,许多家谱都作了记载,为人们提供了教育方法上的指导。

  首先,家庭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颜子推在其家训中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④。又如张氏宗族的《张化孙家规》“训教子女”条目:“从幼抓起,不可疏旷”。童蒙时期如同一张白纸,思想纯净而朦胧,言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切都有待于后天的学习与教化,正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期。否则,“当人们的自然倾向已经走上它们的途径,唯我主义已经被习俗所肯定的时候,再要改变它们,那就太晚了”⑤。其次,家庭教育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管教。如“子孙须恭敬尽札,出入有仪。见长者坐必起,行则序,应对必称其名,毋日尔我。女妇亦然”⑥。教育源于生活,最终又需要回到生活。通过生活的起居、接人待物等进行说教与训导,既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又可行、有效、有用。第三、家庭教育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于不同资质的人应该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视其质之聪俊者,授以经史,……其于秉姿钝鲁者,莫如课之农桑,……所谓勤读可荣事,勤耕可养家”。⑦第四、家庭教育要注意分寸与方式。“打骂冻饮,断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⑧此外,还要注意教育的公正公平,同等对待子女,避免偏爱生分,引起家庭不和,“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⑨。第五、家庭教育要注意性别的差异性与成长的阶段性,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应予以不同的教育。“凡子孙能言行之时,即教之以安详、恭敬,至七岁以上,使之出就名师,读文公小学,务要讲解明白,使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若夫女子则自幼教于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其品貌天性若有过人者,始其读烈女传,庶乎长大适人,必知所以执妇道矣”⑩。第六、家庭教育要重视言传身教。家庭中的长者既是子女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者,因此在实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晚辈率先垂范,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颜子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就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上行下效的教育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1

  此外,有些家谱还劝诫有条件的家庭,应该聘请有学识的读书人对家中子弟实施进一步的教育,以求能系统地增长才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如“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3.重视族群教化,注意营造良好的宗族教育场域

  家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人际共同体,主要表现为一种归属性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网络,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与物质符号。而作为族群文化表征的家谱,其所蕴藏着的治家理念、处世格言一方面记载于家谱家训、宗法族规等典籍里,体现在恩荣录、祖宗像赞、人物传记、家族大事记等事例中,另一方面也大量出现在祠堂、坟莹、牌坊、楼阁、学堂等环境建筑上。这些家族特有的精神内核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与祠堂祭祀、族规、族学、民风民俗等族群文化和族群活动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共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浓厚的宗族教化场域,使得身处其境的族群成员,在耳濡目染的族群文化符号的氛围里,在参与族群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族群特有的精神观念、态度与行为的教训感化,从而形成家族同质化的东西。

  二、家谱教化的启示

  1.对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德意识的基础上,融入了自主、自立、平等、民主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如集体观念、理想信念、法制意识日益淡薄,助人为乐、尊老养老、洁身自爱等传统美德日渐缺失,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日益滋长。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信仰危机,出现了“精神沙漠化”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着多方面原因,然而,道德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回顾过去,可以发现,家谱的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家族培养了很多典型的道德范例,有力地维护了家族以至社会的德行和秩序,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家谱中“首重德育”的教育理念及其注重于生活的践行,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古人言“首立德、次立言、次立功”,道德是判断个体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为人的根本。虽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国民的道德教育,然而,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却常常只被当作一门理论课程来对待。上课时,教育者理论说教的多,常常让人觉得内容空洞,并且方法比较单一,教与学都枯燥乏味,流于形式,难以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需要;课后,教与学常常分离,上课教学的内容难得被要求在生活中践行。这种停于理论说教层面、缺少现实生活践行的道德教育,难以引起个体对道德观念培养与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视,使得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长期处于一种知行分离,知而不行,或者是不知不行的状态,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德育效果,就有必要大力推崇“首重德育”的教育理念,并切实做到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既要在理论上教育人们,更要督促人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知行的紧密结合,才会产生更强的教育效果。

  其次,家谱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选取方式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也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家谱中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思想,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教育内容,既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也迎合了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些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而,重新挖掘、整理,并大力提倡这些传统美德,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此外,家谱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家谱中的道德教育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而这些伦理道德则是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总结与概括,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而且家谱中提到的许多教育素材,直接来源于家族成员的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易于理解,也容易为人所接受。相比之下,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偏重于理论说教,形象刻板、样例程式化、缺少具体的践行与生活气息,难以引起受教人心理的共鸣。因此,从生活中提炼道德教育素材,并将道德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三,家谱的道德教育注重个体道德的“养成练习”,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的多方面的熏陶、反馈、评价与督导,这对于当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具有启迪意义。高尚的品格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累积,需要长期的熏陶、反馈、评价与督导。因此,对待道德教育,我们既要注意它与其他内容教育的区别,更要教学结合,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养成练习,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考核与引导,并通过加强家校联合,对受教育者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熏陶、反馈与督导。

  2.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它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三种主要形式,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片面追求子女的智育成绩,甚至不惜花重金请家教、上辅导班,而对道德教育却关注不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家长忙于谋生,忽略了家长教育的职责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疏于子女的管教督促,把子女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寄托于学校;有些家长则受当前社会片面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功利、自我、享乐等思想与言行过于突出,未能做好子女的表率作用;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要教育什么,怎样教育。而家谱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范本,蕴含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思想,记载了许多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家谱中以德育为重的家教思想为当代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借鉴。道德意识的强化、行为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期的灌输、引导与规范,而“家”是个体生活与学习的第一个场所,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始终。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更有利于随时对子女进行督导,并及时加以规范和约束,这在个体道德素质的养成中至关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内容上,要避开难以胜任的智力教育,更有效地发挥家庭德育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的许多经验与方法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家谱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要因人而异,重视言传身教,强调从幼抓起、坚持不懈、防微杜渐,注意宽严结合,注意教育的阶段性、差异性和公平性等观点,与当代许多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提出的教育策略是一致的。发掘和推广这些经验与方法,对于普及与提高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对当代家族教育的启示

  家族教育是最直接、最基层的社会教育,它融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育为一体,比家庭教育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是古代社会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影响。徽州出现的“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下接126页)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现象。与其崇文重教的家族传统与浓厚的家族教育氛围是有密切关系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宗法制的解体,改革开放的进行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大家族聚居的社会结构逐步向小家庭散居形式过渡,人们的谋生也由传统的、农耕为主的方式逐步向开放的、外出务工的方式转变,这加速了人口的迁徙流转,家族观念日益淡薄,传统的血缘关系逐渐向地缘关系发展,家族教育体系日渐瓦解。而家谱的编修是加强家族教育的一种可行的重要手段。家谱是家族联系的纽带,在记载家族历史、维持家族记忆、增进家族联系和传承家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编修家谱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族人对家族的认识,增加族人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把散居在各地的族人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家族,进而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献谋出力。

  为了充分发挥家谱在家族教育中的作用,在提倡编修家谱的同时,有必要对社会上兴起的修谱热潮适当地引导。首先,在修谱目的上,要紧紧围绕促进血脉联系、维持家族记忆和加强家族教育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家谱在敦宗、睦族以及慎终追远、继往开来中的作用;其次,在内容上,要本着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新的道德风尚融入家族教育,在家谱中注入时代的气息,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在形式上,在继承传统编修体例的基础上,也要敢于突破陈规,开拓新的形式。总之,家谱作为家族教育的教科书要有严肃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注释

  ①《抚乐流坑董氏族谱》

  ②《张氏族谱》

  ③刘金根:《刘氏族谱家规》

  ④王双梅:《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德育资源探悉》《船山学刊》2005年第3

  ⑤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⑥引自卜艳军:《家谱中的家范》《寻根》2006年第3

  ⑦引自仓修良:《家谱概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

  ⑧ 《张氏族谱》

  ⑨刘凤山:《古代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科学决策》2008年第11

  ⑩萧靖安:《兰陵萧氏族谱》

   引自王有英:《中国传统家训的教化意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4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