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我国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又称宗谱、族谱、家乘等。家谱在我国延续了三千多年,宋代以后,随着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修家谱出现了鼎盛时期。现在,许多地方续修家谱之风又再度兴盛起来。家谱以特殊形式记载了家庭的起源、家族的形成、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等,是珍贵的人文资料。遂昌县档案馆、图书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一大批本县的家谱,妥善保存并对外开放,给查阅者、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遂昌县家谱收集、保存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加之家族成员流动迁徙增多,家谱的完善保存变得愈加困难,出现诸如散佚、蛀蚀、霉变、火烧等问题,造成了家谱这一民间的文化遗产巨大的损失。现代,人们开始利用专业的、先进的、藏用结合的保管技术来保存家谱,如将家谱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遂昌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家谱资源较为丰富。1994年以来,遂昌县利用县档案馆、图书馆收集与保存家谱。其中县档案馆保存有平昌徐氏、朱氏、项氏、应氏、雷氏等20个家族家谱的复制本;2000年,县图书馆收集了苏氏、应氏、潘氏、包氏、毕氏等62个家族的家谱,其中有遂昌历史文化名人家谱10多部,其中原件1部,其余为复印件,编修时间从道光年间至2008年。
在收集的基础上,县档案馆、图书馆还约请专业人士对出现损坏的家谱进行修复和整理,投入10多万元资金,对家谱进行防虫、防蛀、防尘处理,并专门开辟了保管室,安排专人管理并对外开放。
二、积极发挥馆藏家谱的作用
(一)保护、传承民间文化。家谱是一种特有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运用专业化保管方式更加有利于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如2004年5月,县新路湾镇潘氏后裔和县档案局签订协议,将祖传了二百多年的《潘氏宗谱》291片谱版交给县档案局保管。县档案局无偿对谱版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经过消毒、杀虫、防潮处理后,对谱版进行编号装盒,并拍照制作成光盘,以方便查阅。这既改善了原先存放在村民家中的版片部分出现鼠咬虫蛀和开裂的现象,也减少了由8户潘氏后裔分开保管、每年轮换的麻烦和不妥之处。经专家鉴定,谱版大多为梨树,少量为苦珠树,这两种材质的特点都是质地较硬、容易雕刻、不易发霉、易保存且不需油漆,越摸越亮。族谱版片经与《潘氏宗谱》核对,保存基本完整,反映了宋末元初以来潘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和人文情况。该木刻版片是遂昌县收集到的较为罕见的清代文化遗产,现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档案文献遗产。
(二)扩大家谱的使用价值。古代家谱的调阅有极大限制,一般外姓人不能传阅。现在,利用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对公众开放,为广大读者查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运用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技术,对家谱进行数字化处理,可对家谱进行有效的检索、复制、统计、打印等,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在阅读、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共接待4000多人次,浙江大学、丽水学院的教授也曾多次到县图书馆查阅、研究家谱。
(三)为研究者提供原始的素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遂昌县汤显祖研究会配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文物调查,在《平昌独山叶氏宗谱》《遂昌航头郑氏宗谱》发现了明代伟大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在遂昌县令任上写的《题叶氏重修宗谱序》、《叶梦得像赞》、《房州尉克宽公像赞》三篇佚文,后收入1999年徐朔方笺校的《汤显祖全集》中。近年来,遂昌的一些汤显祖研究者,从相关家谱中发现了一些研究线索,如华贞隆在《平昌华氏宗谱》中发现,汤显祖为华氏十二世祖阑七公德明所撰像赞及为华氏宗祠所撰联语等,并撰写了《汤显祖〈华德明像赞〉之发现、查证与猜想》,发表于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主办的《汤显祖研究通讯》2010第1期。
(四)满足寻根求源的心理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实力的增长,中华文化热在国内外的回归和兴起,一些移居外地、海外的移民利用家谱这一特殊的纽带,纷纷到宗族发源地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等。现在,在网络出现了为全球华人提供家谱数字化服务的“中华寻根网”,可查500多部家谱。同时,“寻根问祖”还催生了印制、收藏家谱的“家谱经济”等。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