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对历史的重视,是华夏民族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史学之发达冠于世界各国。史志向来官修不提,唐宋以前,家谱也非等闲人家可以拥有,在门阀制度下,那是区别于高低贵贱的重要凭证,也是仕宦婚姻的依据,修谱的权力被官方所控制,一直到宋以后,门阀消亡,民间私家修谱的风气播散开来,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
相比于史、志的煌煌赫赫,家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让族外人看,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史不绝,则国存;谱有续,则家传。
但是,没有官方的参与,零散于各个家族中的家谱,续修和保存都非常困难,若是时局动荡,逢到天灾或战乱,百姓四散离乱,生命和生计尚且难以维持,怎么会去操心家谱的事情。“文革”浩劫中,家谱更被视为陈腐的“四旧”,被当作落后的宗法权力的象征,往往被付之一炬,许多家族的历史因此消散在青烟中。
大兴乃至北京周边上百山西移民村落,从地名以及世代流传的传说,是可以确定那段历史真实存在并非杜撰的。但是,大量的细节——来自山西何县何村、兄弟几人、家乡所剩为谁——已经散失在六百年的历史沧桑中,正史自然不会关注这些,然而但凡家谱,这些却都是首先要记载的东西。可以说,家谱的散失,正是当代研究移民史最大的一个障碍。
所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华夏万姓谱网络家谱跃然纸上,成了借用先进网络科技传承传统文化的先驱者。网络家谱的保存是永久性的,解决了外界因素损坏的问题,只需链接网络,便可连接海峡,跨越海外,网聚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