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记载,在宋代以前,宗谱只能“官修”,即:只有帝王将相及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老百姓修谱属于“犯上”行为。
宋代以后,明间言论逐渐自由,普通人开始得以修家谱。然而,此前多年的文献断档造成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祖上究竟是谁不甚了解,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官员同姓,便直接跳过去连接上了。于是,几乎所有家谱的祖上都是历史名人。
如果家谱是这么来的,它还具备可行度吗?专家称,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上升成了一种信仰。世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据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开始寻根,由此带动了华人寻根。而我们有家谱,追根溯源,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传承。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