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2-04说姓氏话炎黄(一)

来源: 海峡之声

    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他们所领导的部落集团及其后代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现在的中国人都自诩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公认他们是中华人文始祖。

 

    在上古时代,除炎黄二帝之外,历代相传的氏族首领还有女祸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像炎黄二帝那样获得广泛认同,人们仍然自称是炎黄子孙。如今,如果提到炎黄,人们想到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山河故土,炎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众多姓氏,相传也都与炎黄二帝有关。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只要起一个头,只要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能够把这些看似没有实际文意的语句,像歌谣一样地背下来,或长或短,或漏或全,但是最终大家都会会心地一笑。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心地里,我们都骄傲地明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蕴涵着流芳百世的中华根基文化。平时我们的名字呢,可以自己随便取,但是姓氏绝对不能随便挑。所以这个姓氏文化,在我们的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有多少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的姓氏文化。

 

    其实呢,我们的姓氏是关乎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个问题。那么,流传很久的百家姓里面,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有说102个的和6000多个的,这差距很大啊!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认为,现在的百家姓已经过了几次流变,发展到现在已经很难准确统计。“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姓有4000多种,比较常用的有3000多种,比较集中的有19种。”

 

    确实,“百家姓”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最初起源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太多,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发展,历史朝代的变迁,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数量每个时代都不一样,正如胡小伟先生所说的,百家言其多也,多到什么程度,那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百家姓》,其实它是一种姓氏书。从中国的历史看,研究姓氏和编纂姓氏书的历史其实很久远。比如最早的在战国末,赵人就编了《世本》,则是我们最早的姓氏书。最早的姓氏书都是官方修撰的,后来才民间化。社会化、民间化了以后,姓氏的数目就更没有一个规定了,因此就有很多种说法。

 

    《百家姓》流传到今天,不仅以书的形式存在,其实它还有曲子,还能演唱。

 

    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里面就曾经说过,《百家姓》从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发蒙读物了。蒙学里面的这种吟诵,是原来教孩子识字的一个方法,这是一个基础,也是一种复合记忆。

 

    姓氏其实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各个国家都有,各个民族也都具有。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姓氏相比,就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人和中国人一见面,首先得问姓。贵姓?比如免贵姓张。然后问:宝号?三,张三儿。是先从姓问起。要是外国人,以英语国家为例。他问你:What is your name? 他先问你的名。他甚至不一定问你的姓。所以这里边其实体现了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说中国人很看重姓。因为在《说文》里面说这姓呢,人所生也。就是说代表你的血统。根据《通鉴·外记》记载,姓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就是说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这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从哪儿来的。所以中国人重视姓氏,实际上很重视群体文化。比如,牛津英汉双解辞典,英国人解释他的名儿,叫First name,就是姓名里头第一个名儿。咱们认为他姓的,比如西方最大的姓叫约翰逊,它就是Last name,就是最后一个名。它就没有把姓和名分那么清楚。比较讲究一点儿的说法,就是把Last name解释成一个家族共同的名儿,但它还是name。西方的语言里面没有一个单独叫做“姓”的,都是name。唯一和中国相近的,它就说它是一个血缘线,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呢,和中国的姓以及对姓的看法是相似的。

 

    西方人对名字的重点来讲,比较强调个体,它代表一种个体文化。而中国作为一种宗族社会,姓氏有很悠久的传统。比如说,这一家子兄弟姐妹几个都考上大学,人们往往会这么说:瞧人家老刘家!不说是瞧那个老二老三。他不讲个体,他强调姓氏。

 

    中国人的群体,一个姓代表着一家子,所以比较讲究什么光宗耀祖,光先誉后,都是希望自己家族里面出一点贤子孙,或者是好前辈。历史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乾隆十九年有个进士,叫秦大士,据说就是秦桧的后代。他到杭州的时候,当地的生员为了羞辱他,迎接状元的酒宴,就摆在岳庙里头,那里面跪着秦桧啊。秦大士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他这个人很聪明,当时写了副对联,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据说他这支还真改姓了,改为岑了。广西巡抚岑煊怀据说就是他的后人。因此,可以说姓氏就是一个群体文化的符号,等于就是一个族徽,是我们这一个姓的符号。所以它也激励子弟后人应该踏实做人,做好人,爱惜自己的名誉。

 

    其实我们常说的姓氏是连在一块的,但是在战国以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三代姓氏不同”,就是说“姓”是“因生而得”的,代表一种母系的承递的脉络。“姓”常常出现在女子的名字中间,比如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些铭文当中就能看到。而“氏”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是“因土而名”,它有很多起源,比如以国、以夷、以地等,都是因为地方或者职务有一种地缘的特点。它一般出现在男子的姓名中。

 

    姓与氏的不同概念,到了战国以后“姓”就消失了,而战国以后人们所提到的“姓”,其实是战国以前的“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先生以自己的 “胡”姓为例子做了说明,他说自古“胡陈一家”,陈就是氏,胡就是姓。。

 

    在先秦时期,那时候的姓,一直都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就像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只有武士和贵族才有姓,像什么西门侍,什么左右卫太郎之类的,一般人是没有姓的。

 

    所以,百家姓的“姓”仔细琢磨还是挺有意思的。就像很多人常说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实际上包含着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生思考的三个基本命题。人可能一辈子都会不断地问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就是中国人给你“姓”的最好解释,从“姓”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