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2-11泉州百家姓:三王开闽逾千年 揭秘咱厝“姓氏密码”(二)

来源: 泉州网

中国目前第一大姓 在福建史上举足轻重

 

三王开闽逾千年 王氏子孙遍泉郡

 

    漫步在泉州古城的小巷中,经常会在一些人家的门匾上,看到“开闽传芳”的字样。这四个字的来历可不浅——它不但告诉我们这户人家姓“王”,而且还是“开闽三王”的后代。

 

   “王”姓,目前中国第一大姓,在泉州位居前四(仅次于陈、林、黄),开闽的功勋及历史上辈出的名人,让其成为闽南乃至福建当之无愧的显姓望族。今天,让我们来细细聊一聊“王”姓的来源、入闽的经过以及在福建、泉州繁衍生息的故事。

 

溯源

姓氏来源最为复杂 泉州王姓多出太原

 

    自古以来,“王”姓就是中国的一大显姓,又是各大姓中来源最为复杂的一个姓氏。据考证,“王”姓的族源中,有姬姓之王(始祖分别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周 平王太孙赤、周王子成父、周灵王太子晋、周考王弟桓公揭),子姓之王(商王子比干的后裔),妫姓之王(虞舜的后裔)之分,此外还有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 姓之王及复姓改单之王等。

 

   “王”姓又是郡望和堂号最多的族姓,据南宋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王姓多达三十八望。唐宋之后,随着人口的流动迁徙,望族世家的显扬,各地又出现了不少王氏族姓的郡望与堂号,如福建的“开闽王氏”、江西的“临川王氏”和浙江的“余姚王氏”等。

 

   在诸多的王姓郡望之中,“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的一支。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为“天下五大望 族”。这一支派因历史悠久,播迁广远,声名显赫,其他支派的王姓后代若无法考察到本系的祖先,也往往将自己家族的谱系归于“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的名下, 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唐末五代福建“开闽三王”的后裔,元末自卢州(今合肥)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王翰的后裔等,考其根源,都追溯于山西 太原,因此也可以说“泉州王姓出太原”。

 

  开闽

三王率军南下入闽 鼎建闽国造福百姓

 

    王姓族人,自山西太原至福建泉州,经过了漫长的播迁衍派的历程。据史料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王姓入闽。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由河南光州固始率 兵入闽,将士中也有王姓,后定居福建。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军入闽,形成了继东晋南渡,中唐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治漳之后, 中原人民第三次移民入闽的高潮。因此,王氏三兄弟被称为“开闽三王”。

 

    据考证,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是太原王氏之四十九世,固始王氏之第五世。三兄弟虽是农家出生,但因成长于战乱之时,崛起于陇亩之间,才勇过人,文武兼备,深 孚众望,人称“王家三龙”。长兄王潮沉勇有谋略,青年时代即任固始县佐吏;二弟王审邽通《春秋》,喜儒术,善吏治;三弟王审知状貌雄伟,武艺超群,常骑白 马,人称“白马三郎”。

 

    正是王氏三兄弟在唐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扶母投军,带动了河南光州固始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参加起义队伍。唐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率义军及眷属万人南下, 略江淮,跨浔阳,过赣水,取汀州,下漳浦,进入漳、泉地界。时任泉州刺史廖彦若贪赃枉法,百姓苦不堪言,推举乡贤张延鲁恳请王潮带兵解救。次年八月,王潮 率兵攻占泉州,诛杀暴吏,安定民生,深受百姓拥戴。

 

    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氏三兄弟率军攻占福州,并逐渐统一福建,建立闽国。自三王入闽至王审知逝世,治闽长达40年。期间,三王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和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闽三王祠作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被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侨乡名祠”等称号。

 

繁衍

为避祸乱散居八闽 明清以后开发南洋

 

    继“开闽三王”之后,宋元明清以至近代,又陆续有太原王氏的族裔南迁定居,繁衍于福建泉州等地。

 

    “开闽三王”子侄众多,王潮有三子,王审邽有四子,王审知有七子。子侄既多,孙辈更倍而增之。然而,在王审知逝世后,其子孙违背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誓言,内讧不断先后称王称帝。

 

    在近20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浩劫中,王氏家族摧折惨重,幸而未被残害者,亦如惊弓之鸟,或投靠亲友,或改名换姓,以避祸乱。因此,“开闽三王”的后代遍布八闽,但以泉州及其附属地——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厦门为主要落脚点和聚居地。

 

   时至今日,王氏子孙遍布泉州各地,历代名人辈出。明清以后,王氏后代更是大量侨居东南亚,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南洋群岛,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

 

    记者探访泉州王氏最大聚居地之一安溪长坑乡——

繁衍1059年 王氏裔孙达10万人

 

    公元954年,安溪长坑乡开基始祖管斌公和他的弟弟们,跟随父亲迁至长坑并在此繁衍生息。如今,长坑王氏裔孙已经多达10万人,长坑乡王氏常住人口达2.4万人,长坑乡俨然已是开闽三王入闽后,王氏在泉州的最大聚居地之一。近日,记者走进长坑乡,探访背后的故事。

寻访古迹

 

   “草苑”建成1059年 系长坑王氏“根据地”

 

    寻访长坑王氏的历史印迹,有一个绕不开的“根据地”——长坑乡华美村城门口的草苑大宗祠。这里既是安溪长坑王氏的发源地,也是敦宗睦族、寻根谒祖的圣地。

 

    近日,记者来到长坑乡华美村。进入村子后,徒步百余米,一座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大宗祠映入眼帘。屋脊燕尾高翘,墙壁梁栋装饰人物故事、花鸟瑞兽,更显金碧辉煌。祠内存有祖传文物“进士”、“武魁”等匾额,还有台湾政界名人王金平所题赠“源远流长”匾额。

 

    长卿王氏宗亲理事会会长王猛旺介绍,安溪长坑王氏的开基始祖管斌公是开闽王王审知的曾孙,因祸乱不断,他和四个弟弟在随父亲移居南安英都两年后,迁至长坑并栖身此地。公元954年,管斌公选址城门口,择穴筑祠,取名“草苑”。“当时这地方是一片草地,地形就像‘蜘蛛结网’,这在风水学上是‘富地’的象征。”

 

    时光荏苒,1059年过去了,草苑大宗祠成为长坑乡王氏祭祖谒拜的祠堂。

 

    20105月,为举办大型迎祖祭祖活动,全族出动重新修葺,在厅里铺上板材,柱子、神龛等全部油漆,内外埕沟廊铺上条石,所有联对鎏金。埕前还征用了1000多平方米土地,建为广场,四周绿化。古祠重光,雄伟壮观。

 

    1998年,草苑大宗祠被安溪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授石碑立传;2000年,草苑大宗祠被评为“泉州名祠”,授铜牌留芳。

 

    如今,长坑乡华美村、长坑村、文坪村、下林村等四个村庄,以及邻近的玉湖村,共2万余村民以此为祖祠。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二,草苑大宗祠都要举行隆重的官式祭祀活动,慎终追远,缅怀先祖。

走访村落

 

   长坑王氏贤达辈出 有双进士文武举人

 

    长坑盛产名茶铁观音、药材淮山和无毒马铃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卖茶,这里的铁观音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大中城市,受到客户的欢迎;这里加工药材淮山也有数十年的历史,大批淮山在加工后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一 千多年来,安溪长坑王氏历经40余世,王氏后裔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王猛旺介绍,长坑是安溪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其中王氏就有2.4万人,分布在华美 村、长坑村、文坪村、下林村、玉湖村等地,而连同旅居海内外各地的长坑籍宗亲则有10万人规模。而且长坑的其他姓氏祖先,大多是唐末跟随三王入闽,后来定 居长坑的后裔。

 

    长坑王氏出过不少名人,古代有双进士和文武举人,现代有政界人物、博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旅外贤达。记者在草苑大宗祠看到,祠内墙壁上悬挂有不少匾额,其中仅博士就有7个,他们有的是清华大学博士生,有的是留美博士。王猛旺介绍,还有一些博士或贤达未“张榜告示”。

 

    不少王氏宗亲,事业有成后不忘奉献,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长坑的各项事业捐资。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