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3-22奉新帅氏源流考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在清朝的康、乾年间,江西省奉新县有一个家族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个家族就是奉新锁石的帅氏家族。1921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录全国古代帅姓人物8人,其中有5人就出自奉新锁石帅承发一家。清朝康熙间著 名评校家何焯在为帅家相的《卓山诗集》写序时称:“豫章素称人材之薮,而贤哲聚于一门者,奉新帅氏称盛焉。”“帅氏一门,贤哲代兴,石柱公以下,自子而 孙,自孙而子,如乌衣门巷,封胡羯末,更仆难数。”文中所称的石柱公即帅承发,帅承发生帅我,帅我生帅仍祖、帅念祖、帅绳祖、帅光祖,帅仍祖生帅家相。据 《奉新县志》(同治版)统计,这个家族先后共有31人中了举人,还有10人高中过进士。由于帅氏家族的家学渊源,公孙父子均好诗文书画,著述颇多,清光绪年间,其族裔帅之宪把他们这些人的著作汇集在一起出版,取名《帅氏清芬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的就有帅我、帅仍祖、帅念祖、帅家相四人的部分著作。

    毫无疑问,帅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氏,但这个姓产生的历史并不长,迄今仅一千七百四十余年,虽人才辈出,代有闻人,但《百家姓续编》仍将其列为第476名。据《广韵》及《通志·氏族略》载,帅氏本姓师氏,避晋景帝司马师名讳,改为帅氏。曹魏咸熙二年(265 八月辛卯日,司马懿二子晋王司马昭病故,其长子司马炎继承其父的晋王之位。同年十二月甲子日,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封其为陈留 王,改魏为晋,炎绍魏统,国号大晋,史称西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建都洛阳。当日司马炎即皇帝王位,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亲司马昭为文 帝。时任尚书郎的师昺立即上殿表奏,为避景帝司马师之名讳,宣告改“师”姓为“帅”姓。自此,师昺正式公开更姓氏为帅,其后裔遂以“帅”为姓。帅方蔚在《考定唐昌谱》中云:“一世昺,本姓师,晋元康中官尚书郎,避世宗庙讳改为帅,天下之有帅氏自是始,凡帅氏皆出于公。”帅昺也被帅氏后裔尊为始祖。

    帅昺生于魏嘉平二年(250),由司马炎贴身侍卫起家,累官至尚书郎,永康元年(300 为赵王伦所害。帅姓始自西晋,当时西晋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洛阳、长安一带即为晋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帅氏后裔逐渐 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目前帅姓人口 已进入全国前三百位。全国约有帅姓14万人

    奉新帅氏源流,据帅方蔚考证,自始祖帅昺后,世系明析,迁徙分明。帅昺生二次,长子帅聪,次子帅聆,帅聆徙浙江金华。至二十一世帅逢原,字深父,号大会,系五代后唐武公中书令节度使帅汉琼之次子,后唐庄宗右拾遗帅遇春之次孙。他在北宋太祖时曾为殿前检点,因功封都统制使,命守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市),复调江淮指挥,命其次子帅正自浙江金华徙江西分宁李村(今修水县黄沙镇岭斜村),帅逢原遂被尊为“江右帅氏始祖”。黄庭坚为之撰像赞云:“簪缨华胄,盛世名臣。勋垂青史,绪启后人。衣冠济济,甲第彬彬。肇基作祖,万古明禋。”

    三世帅让字行逊,号谦光,生帅珪、帅璧,徙居江西靖安县桃源。四世帅璧,字君完,娶余氏,生帅世隆,于北宋庆历年间徙居奉新北乡(今宋埠镇)锁石,遂被奉新帅氏尊为一世祖。帅斯荣撰有《列祖迁徙源流歌》,其中有云:“师昺改帅籍浙江,金华家世大蕃 昌。历十九世汉曼出,始祖逢原徙豫章。五子之中扬挺振,仍居浙籍奉蒸尝。幼端在昔官河北,家于其地信渺茫。第四正公任教论,十宅宁州李村坊。鉴徙排步及铜 鼓,敬留旧址耀门墙。能迁水车司前处,兹移湖北势开张。让迁靖邑桃源里,珪公又徙皎源乡。璧祖乔迁居锁石,科甲蝉联门第昂。”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帅氏的迁徙 情况。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